1984年,满怀着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与憧憬,王伟入读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从最初的针灸学习,逐渐拓展到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王伟与中医结缘已达35年之久。
长久以来,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一直牵绊着王伟的心。王伟立足中西医结合领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也因此荣获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作为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之一,王伟深表荣幸,也非常感谢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的信任与支持。“从学生时代起,自己便被吴老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实力圈粉。”王伟强调,会把这个奖项作为一个全新的起点,激励自己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
对立统一下的中西医结合之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当年,从中医针灸转到中西医结合方向的王伟深知,想要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真正有所贡献,第一要务是搞清楚中西医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中西医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方能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通和创新发展,提高防治疾病的水平,增进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纵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史,王伟认为,二者之间真正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中医的现代化科研刚刚起步,二者研究基本属于割裂状态,但治疗和研究的对象却始终一致,目标也是一致的。
即便这已成为业界共识,但在过去数十年间,中西医在理论上尚未真正实现结合。王伟坦言,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而渗透到学科体系上,造成逻辑体系的差异,实为一串连锁反应。所以,如何在中西医间找到结合点着实不易。”他说。
在王伟看来,中医虽然是在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但在防治疾病上有独特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伟坚信,取得疗效必有其科学道理。在他看来,现代医学之所以发展迅速,不只是因为有临床试验,更重要的是借助了细胞学、动物学等“媒介”,而这正是中医药科研工作缺乏的。他发现,“西医诊断病,中医诊断证,证可以从临床中诊断出来,但中医的证如何体现在动物身上,是个大难题。”
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灵魂
多年来,证候模型一直是困扰中医药研究的难点,更是行业内公认的一块硬骨头,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但行业要进步,就要有人勇于去挑战与创新。恰巧,王伟是一个将创新视为科研工作者灵魂的人。
因此,从2003年开始,王伟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如何将病证的“证”由人“翻译”到动物身上,形成一个客观、稳定、可复制的证候模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历经十余年的研究,王伟及其团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针对模型动物表征信息采集及动物证候属性评价不规范、证候动物模型稳定性及重复性差的问题,首次提出了病症结合动物模型的“三维”制备与评价方法,大大提高了证候模型制备方法的可操作性,建立了动物证候评价的客观规范体系,该项研究也荣获了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据王伟介绍,制备方法的“三维”即:同一疾病以不同造模方法模拟不同的致病因素;同一疾病以不同动物种属及其个体的不同模拟不同的遗传体质因素;同一疾病以动物造模后的不同阶段模拟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动物证候评价方法的“三维”即:以临床证候诊断标准为依据,从动物宏观表征组合、微观生物学指标组合和方剂反证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的方法。
上述创新成果只是王伟工作中的一部分。在日常科研中,王伟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化研究,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关于肝主疏泄、慢性心衰基本证候要素诊断方法的研究,便是最好的体现。
中医认为,人体的疏泄功能主要是由肝脏来完成的,而且肝脏对心理应激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但其现代生物学机制不明确,理论源流与内涵歧义较多,严重影响了理论的发展与临床的应用。
因此,王伟带领团队,历时13年,最终形成了“肝主疏泄”理论源流与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接下来,王伟将继续深入推进肝主疏泄相关药物的研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此外,王伟还专注于慢性心衰的相关研究,为了确保诊断证候要素诊断的准确性,他创新性地在中医诊断中,引进现代医学的指标体系。同时,还将复合证候简单化,以便于掌握不同证候之间的关系和组合规律。
研究显示,气虚、血瘀、阳虚和瘀毒是慢性心衰的主要证候特征,过度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代谢紊乱等导致的“毒物”堆积,以及病理产物的持续存在,是引起心衰进展和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王伟团队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系列中药新药和治疗方案,目前已在9家医院应用,在不断反馈完善后,将继续向全国其他医院推广。
以振兴中医药发展为己任
30余载的坚守与创新,是什么支撑王伟走到今天?
在王伟眼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医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的分量很重,而我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懂它的人会知道,中医药的研究对象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患病的人。“王伟说,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以至于不同性别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同一种中药药性各有的不同、同一种中药不同炮制方法也有各自独特的妙用、同一中药不同配伍也会发挥不同疗效,这就是中医药的魅力所在。
当下,中医药发展已进入黄金期。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王伟从自己做起,坚持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汲取宝贵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及先人经验,尽可能地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同时,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副校长,王伟也在人才培养上下足了功夫,学校通过早期配备导师、双导师、特聘教授、导师组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医学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学科,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工作,都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王伟强调,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复杂的生命过程,其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医学人才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让行业更有活力、不断进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吴阶平医学奖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访谈录|王伟: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