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图文资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 贾樟柯谈艺术与票房


1905电讯 9月19日,贾樟柯导演的最新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式全国上映。上映当日,影片于阿那亚先后举办主题论坛“海水是如何变蓝的?——从文学到电影”和特别放映活动“一直游到阿那亚”。

 

导演贾樟柯,片中人物、作家梁鸿,片中人物王亦梁,艺术顾问欧阳江河等影片主创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亮相阿那亚,与观众分享交流,碰撞出更多关于电影、文学、历史、人文的独特思考。


贾樟柯

 

“艺术的唯一推动力不是金钱,是内在表达的渴望”

 

在海边社区阿那亚观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片名与环境的碰撞使观众获得了一次独特而难忘的观影体验。映后,贾樟柯、梁鸿、欧阳江河与王亦梁面对观众,讲述了他们心中“海水变蓝”的故事。

 

梁鸿


贾樟柯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始末:2015年他从北京回到故乡贾家庄居住,就开始思考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农业社会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如果想理解现代和城市必须要理解故乡和农村。因此,他决定拍摄一部关于农村的电影。此外,前两部纪录片的经验让他体验到用电影语言与另外一种艺术语言对话的火花和乐趣,这一次便选择了让电影与文学相遇,以几位出身农村的作家的视角,观察、感受、讲述生活。

 

在阿那亚的海边,贾樟柯也讲述了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由来:作家余华在拍摄时,回忆起童年在家乡浙江海盐的海水里游泳的故事,便脱口而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是不顺利、不畅达,充满了困难,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坚持。‘游’是向前,带有一种主动、不确定性、吃力的感觉,‘海水变蓝’是更开放更洁净,理想化的未来”贾樟柯说。


欧阳江河

 

梁鸿对影片的阐释让不少在场观众深受启发。她认为,这部电影通过作家群体,揭开了每一个人的身世之谜:“我觉得这‘身世之谜’不单单是我个人的,或者说是一个作家的,它其实是‌‌我们整个时代中普通人的身世之谜。”

 

影片中最后一个登场的人物、梁鸿的儿子王亦梁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贾樟柯曾表示,王亦梁对自己家庭历史的兴趣和迷惑,“让自己有机会走进下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时隔两年,16岁的王亦梁于阿那亚惊喜亮相,现场向观众阐释自己再次观看影片的感受,“每个人观看时的焦点不一样,让影片呈现出多义性。”


邱华栋

 

在回应观众提问:“导演坚持拍“真实”的电影,会不会担心没饭吃?”时,贾樟柯一番动情的回答获得了全场欢呼和掌声。

 

他说:“艺术的维系本质上不是靠给不给饭吃,很多诗人没有饭吃也在写诗,很多电影导演两手空空还在拍电影,艺术唯一的推动力不是金钱,而是内在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会熄灭,因为人类最不缺的就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只要有困扰我们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报信者,这就是艺术家,就需要表达者,把我们共同的感受通过他们职业化的能力呈现出来,艺术史就是人类的痛史,而不是票房历史。”


董强

 

此前,主持人曾提到电影的票房数据一直在增长,贾樟柯也表示:“不要票房播报,我们在聊艺术。”


 

海边精彩探讨“海水如何变蓝”

 

放映之外,贾樟柯携梁鸿、欧阳江河两位主创,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参与主题论坛,从文学和电影的维度,就“海水是如何变蓝的”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而丰富的讨论。

 

作为一个作家,邱华栋对影片中三位同行的讲述深有感触,“三位作家作为电影的主角出现在银幕上,有很多细节打动了我。”董强则从国际化角度分析了电影中真实的力量。“贾樟柯的电影是给我们中国人拍的。”他说,“影片里对农村生活的真实表现,以及每一位作家对自己踏上创作过程的讲述,都是近年来最能感动我的。”他还表示,“‌‌非虚构不是简单地去记录,非虚构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手段。‌‌我认为这种探索是对电影注入一种生命力的新手段。”


 

梁鸿向现场观众坦言,“贾导的凝视之感让人有一种敞开心扉的愿望。”她表示,对于我们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是要游回最初的一个浑浊的地方,“‌‌浑浊里面可能包含痛苦、包含了泥沙,但同时也包含了很多营养。黑暗会滋养你,痛苦也会滋养你,黑暗和痛苦都可能是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某一种新的力量。‌”影片艺术顾问欧阳江河则总结,“无论你怎么‌‌认识电影和文学,如果想要与我们的真实人生、与自我发生关系,‌‌你都得下水去游。”

 

文/米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 贾樟柯谈艺术与票房

分享到:更多 ()
来源:1905电影网 编辑:米亚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