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71年前的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71年后的10月19日,《长津湖》上映第20天,累计票房正式突破50亿大关,位列中国电影历史票房第四名。
数字还在上涨,观影人次还在增加,历史纪录还会打破,锁定“50亿+”的《长津湖》朝着《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和《战狼2》的影史票房目标继续迈进。
电影《长津湖》主要展现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东线的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击败了装备精良、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一举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长津湖战役的一些真实影像也流传至今,而在电影中,志愿军出征、登车出发、雪地行军等画面几乎以一比一的真实度完美复刻,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很多人对长津湖战役的认识是关于杨根思抱紧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冰雕连”日夜蹲守壮烈牺牲等英雄赞歌,这部电影则讲述了更多历史细节。
《长津湖》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真相的敬畏,对长津湖战役的表现之全面与真实,才足以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夺得如此傲人的成绩。
战术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长津湖》中,毛泽东主席下定决心入朝参战时发出这句豪情壮语。
这句话背后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它源自1950年10月,毛主席被问到朝鲜局势时说出的著名论断。
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曾在回忆录中表示,他在毛主席身边跟随多年,有两件事最难下决心,其一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据毛主席的卫士长透露,在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前,毛主席还连吃了3次安眠药,都无法入睡。可见,要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是多么的艰难。
影片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山东面对七连在内的所有入朝子弟兵,在做动员时讲道,“我问了一个小鬼为什么要参军去朝鲜,他说毛主席刚刚给我们分了田地,现在有人要把它抢走,不能答应。”
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电影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叙述,用简洁、有力的篇幅和点睛笔触一下子就展现出了当时全体上下团结一致的精气神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在电影进入长津湖战役后,铁道列车被炸、乱石滩遇袭、民宅遭遇战、炸毁美军信号塔、攻占美军军用机场、歼灭北极熊团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接踵而至。
有一场戏,美军指挥官直问手下,“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天而降吗?”
的确如此,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向我们介绍,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一个军的火力不如美军一个团的火力,但志愿军采取了近战、夜战、穿插、迂回的精妙战术,运用得淋漓尽致,才打赢了这场非对称的战争。
当时美军24小时都安排值班军机在空中监视地面,志愿军白天就在雪地和丛林间隐蔽,夜间才行军,而且绝对不许露出任何灯光。
“白天阵地上放少数人坚守阵地,或者是边打边退,诱敌深入,一到夜间就钻出来,而且不从正面打。我们就发挥在20多年革命战争中形成的近战、夜战、夜老虎这个特长突然出现在美军面前,搞得他们惊慌失措。”
电影对战争场面段落的刻画虽然有艺术性手法的处理,但无论是志愿军躺卧在乱石滩里躲避美国空军的视线,或是在夜晚悄悄集结行动,杀敌军个措手不及,在这些战术呈现上都最大限度遵循了战时记录的事实。
装备与口粮
在《长津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分冻土豆的场景感动了许多观众,当战士们吃着硌掉牙的土豆,还要与兄弟们分享时,另一边的美军正享受着咖啡和美食。
美国的精锐王牌部队用飞机和坦克开道,也根本不把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放在眼里,麦克·阿瑟还扬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这场战争。
片中志愿军的物资装备和后勤补给匮乏,与美军差距悬殊的情景描绘,就是当时战场上的真实写照。
徐焰举例,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可以达到8000万吨,中国钢产量仅60万吨。美军平均4个人一辆机动车,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只有1000多辆汽车,平均200个人一辆,“美国军队高度机械化,有海陆空三军联合行动。一个最形象的比喻,美国军人都是四个轮子在走路,中国军人是两条腿在走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供应物资紧张,当时志愿军大部分吃的口粮还是高粱米,而且高粱米很多都没脱壳,而土豆在零下20度、30度的寒冷环境下也冻得像冰块一样。
徐焰说,“只能放在这个腋窝里头给它暖和之后软了,要不然啃不动。杨根思牺牲的时候只剩一件大衣,最后找他的遗物,大衣里还有两个冻土豆。”
相比之下,美军则有A、B、C级口粮,每天都有可乐喝,最差的C级口粮,也是随时可以加热的肉罐头和罐头装饼干。
不仅如此,志愿军的粮食运输也存在安全风险问题。因为美军完全拥有制空权,日夜不停地巡航,志愿军的运输车辆只能夜间行驶,美军也经常使用照明弹,轰炸行驶在冰雪路上的志愿军车辆,导致运抵的食物缺少、受损,加剧了志愿军的饥饿问题。
尽管两方实力有很大差距,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用顽强的意志与不畏强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在长津湖地区步步逼退美军,不得不让对方坐在了谈判桌上。
“打得一拳开”的狠狠重拳,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民族气节,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也获得了全世界范围的尊敬与敬佩。
严寒
“志愿军当时在东线面临着两大敌人,一个是美军,另一个是严寒,听说气温都接近零下40度了。”
徐焰介绍,当时第9兵团15万人出发前,东北军区仓库里只有6万件棉大衣,东北各个被服厂以及街道的一些作坊都在赶制棉大衣、皮大衣。
由于出发时间仓促,火车在沈阳苏家屯站临时停车,东北军区的接站人就只能把库存的棉大衣,甚至自己身上的棉衣都脱下来,赶快往车上扔给志愿军战士们。
这一幕在《长津湖》里也得到真实还原与呈现,特别是伍万里从年轻女战士手里收到的一条红围巾,这一抹别样的温暖亮色令观众印象深刻。
因为东北军区库存的棉帽不够,志愿军战士只能戴着大钢帽就奔入战场,靠毛巾遮住耳朵和下巴,来抵御寒冷。
第一批战士们的棉衣棉裤加起来也只有三斤半,而美军则有羽绒服、鸭绒被和鸭绒睡袋等来保暖。
而在长津湖战役中,据统计有大量战士冻死冻伤,冻伤减员超3万。其中因极端严寒天气壮烈牺牲的“冰雕连”更是广为流传,震撼后人。
美军在南逃途中发现了一排排志愿军战士,穿着棉薄衣,俯卧坚守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仍然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美军指挥官也不由得向眼前的“冰雕连”敬了一个军礼。
后来,宋时轮向毛泽东主席报告战况时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零下40度的冰冷气候没有让战士们退缩,美国的精装王牌部队也没有让战士们胆寒,他们用钢筋铁骨一般的意志迫使美军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毛主席曾用诗意的语言总结抗美援朝的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如今,我们的“钢”多了,“气”也足了,长津湖之战的历史与英雄事迹延续照耀进电影《长津湖》之中,成为不忘初心的一股血脉,启迪着我们勇敢奋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