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图文资讯

俄罗斯电影周 | 这里,是世界电影的“北国之春”


1905电影网专稿 9月6日,由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湖南省委宣传部及湖南省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俄罗斯中央伙伴关系电影公司共同主办的“俄罗斯电影周”在中国北京拉开帷幕,正式启动为期4天的俄罗斯电影展映活动。


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国家电影副局长白轶民,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毛羽等领导及电影人贾樟柯、张光北等嘉宾莅临俄罗斯电影周”开幕式现场。



演员张光北是俄罗斯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视剧版的导演与制片人,他想起十六年前,在莫斯科见到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称,“两国电影工作者并肩战斗的经历让我难忘,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能够为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非常有意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视剧版截图


导演贾樟柯表示,自己一直是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的影迷,也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挑战战争题材的拍摄。年轻一代俄罗斯电影人具有“诗意与现实”并存的创作特点,中俄两国电影工作者的心灵相通,未来一定会在电影领域里有更多的合作。



事实上,贾樟柯早在2017年就曾和俄罗斯导演联合执导金砖国家首部合作影片《时间去哪儿了》。该片由贾樟柯监制,汇聚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电影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讲述出自己对时间和情感的不同理解。


此次“俄罗斯电影周”将于9月6日-10日,9月8日-12日分别在北京和长沙两地展映《最后的前线》《猎杀T34》《边境迷雾》《生死球赛》《89高地》《卓娅》等6部俄罗斯反法西斯题材代表作品,在光影世界展现出俄罗斯的人文魅力和民族精神,也为秋日北京、长沙两地的观众,带来了北国的春天。



北国之春


六部影片中,《猎杀T34》曾于2020年12月11日在中国上映,讲述了英勇的苏联士兵从德国人手中成功脱险的故事。该片曾荣获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钢铁人评委会特别奖章”及“最佳剪辑奖”。



《边境迷雾》在今年3月12日于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迈克尔从前认为祖先是苏德战场上投降自杀的叛徒,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时间之门,穿越回去后发现祖先全是英勇的战士……



《最后的前线》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



《89高地》壮烈再现了悲壮惨烈的“高加索平原”大血战,比展现狙击手的经典之作《兵临城下》更增史诗气势,一举夺得俄罗斯奥斯卡金鹰奖、俄罗斯尼卡国际影展大奖。



《生死球赛》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1942年,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的基辅市落入了德国军队手中,新的基辅足球队要与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纳粹队打一场比赛……该片和《胜利大逃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借助足球题材展现战争残酷和法西斯暴行。


 

《卓娅》取材自苏联卫国女英雄:1941年秋天,女学生卓娅自愿参加了一次破坏活动,不幸被俘,却始终没有屈服。她也是首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女性,早在1945年就曾被拍成同名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展映的俄罗斯影片都是2000年后上映的,也都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但呈现出与俄罗斯这个战争影片生产大国以往同类题材电影不一样的色彩。


《边境迷雾》在传统的英雄主义赞歌中,用穿越的艺术手法令生活在现代的纨绔子弟穿越到国家最危难的时刻,在家国情怀和生离死别中体会到前人的艰辛和现在的美好,并借此对当下的种种思潮进行反思。



《最后的前线》在传统的战争片中加入了校园青春的元素(并以谍战反特桥段作为节奏过度),当古典浪漫主义的爱情遭遇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早已预示了残酷青春的花祭和罗曼蒂克的消亡。3500名军校生中的2500多人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归乡的战士也已不再是少年,唯有在硝烟和眼泪中再次与“达瓦里希”的微笑重逢……



在《生死球赛》中,导演主动地放弃宏大叙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着眼于小人物(苏联足球门将尼古拉·特拉塞维奇)的经历,以其一生爱而不得的悲剧,通过对于悲壮无畏的比赛胜利还是纳粹枪口下的苟且失败这一终极抉择,深刻触及到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反思。


《生死球赛》中的纳粹万人坑场景令人震惊不已


《猎杀T34》中的坦克都是二战真实的T-34和豹式坦克修复版,所有演员训练开坦克3个月并完成所有动作,还请来了《狂怒》的军事顾问;《89高地》投资4个亿,动用了两个师5000名军人、300辆坦克、200架飞机参与拍摄,不禁让人想到影史上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1966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自编自导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如油画般的战争场景


由此可见,俄罗斯电影来到新世纪后,在艺术上向传统回归,在价值上向大众回归,在题材上向经典回归,并在经典叙事的基础上融入了影片类型结合的潮流,并借助现代电影工业的发展实践着属于自己民族色彩的电影语言。


红色浪漫


说到电影语言,苏联电影为世界电影做出的两大贡献莫过于蒙太奇和诗电影。


1923年,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杂志《左翼文艺战线》上发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开创了电影蒙太奇理论与苏联蒙太奇学派。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讲述了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故事,片中的“敖德萨阶梯”也成为了影史最经典的蒙太奇片段,并以7分钟155个镜头印证了自己那句名言,“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该片也因此站上了苏联电影黄金时期的金字塔尖。


敖德萨阶梯上著名的婴儿车


1957年,苏联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执导的《雁南飞》被认为是“俄国人发射的一颗电影卫星”,突破了苏联二战影片的刻板框架,透过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将“大雁南飞”巧妙的形成了电影的双重隐喻,并将电影引领上了一条诗意电影的道路。


片中颇具诗意美感的长镜头、旋转镜头,将画面的意境与故事的内涵完美重合在了一起,用一个从未到过战场的女性的生活,呈现出苏联青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遭受到的磨难。


《雁南飞》中,男主临死前望着疾速旋转着的白桦树梢,他想象着自己与女主结婚的画面,成了影史经典镜头


除了这两部改变世界的电影,上世纪20年代的《夏伯阳》《列宁在一九一八》、卫国战争期间的《卓娅》《斯大林格勒》、战后的《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60、70年代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解放》《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等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电影名作,更别提那些由本国名著改编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让苏联电影承载了极为丰厚的文学滋养。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电影模式也开始为中国影人所借鉴,并一度成为中国电影的创作范本。当时中国建立起一个从管理、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电影管理体制,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建立,与东北电影制片厂携手成为新中国初期电影设置的主阵地,逐渐走出了具有民族气派和现代特征的新中国电影之路。


2020年的《囧妈》中,徐峥导演还在贝加尔湖的冰面上用诗电影的手法重现了《伊万的童年》中伊万在水面上的奔跑,并用那首“囧妈”在红星剧院唱起的《红莓花儿开》展现父辈的青春、爱情和那个深受“苏联老大哥”影响的充满信念的时代。



近年来,中俄两国都在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文化战略,不断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并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屡获奖项,走出了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色的大国电影之路。与此同时,中俄两国也通过定期互办电影节、合作拍摄影片、引进并播放双方优秀影视作品等方式开展了多领域的电影交流合作,为深化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国家电影局副局长白轶民在“俄罗斯电影周”开幕式上所说的那样,“本次‘俄罗斯电影周’必将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电影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中俄两国电影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为增进中俄文明交流互鉴、人民传统友谊谱写新篇章。”


文/大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俄罗斯电影周 | 这里,是世界电影的“北国之春”

分享到:更多 ()
来源:1905电影网 编辑:大陆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