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期间,大型系列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本片系统梳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较好地介绍了我国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付出的努力,传递了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从首批播出的14集来看,该片突出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全面价值。针对不同遗产类型,探索和展示了遗产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增强了人们对遗产价值的整体认知。
我国自然条件多样,文明历史悠久,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哲学性审美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国众多世界遗产呈现出自然和文化的复合性。我国目前拥有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天人合一”的词语则直接出现在丽江、西湖、五台山等文化遗产的提名标准中。这是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源特色、理念特色。以丹霞地貌著称的武夷山九曲溪蜿蜒十余里,奇峰秀水,渔歌互答,是武夷山的标志性自然景观。朱熹曾在此讲学,很多文人墨客在此泛舟流连,煮茶垂钓,留下咏叹佳作。这些武夷山摩崖石刻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
本片突出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国际贡献。朱子理学跨越了时空,对东亚文化产生持久的社会影响。凝结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智慧创造的苏州园林,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也传播到海外。泰山等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申报成功,也推动了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如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后,关闭景区内宾馆,外迁经营项目,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限制旅游人数,遗产旅游和社区发展走向了健康之路。
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6年,世界遗产数量已经名列前茅。中国政府对世界遗产事业的支持和重视,各级政府对遗产申报的热情、坚持和投入,在该片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在积极申报的同时,我国郑重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开展全方位保护。比如,良渚古城遗址不仅制定了专门的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而且多规协调,对接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多个专项规划,对穿越遗址区的重大基础设施进行改线。同时,成立良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国际合作,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片还呈现了我国在长期保护实践中探索出的创新性传承方式。左江花山岩画通过铜鼓表演、民族服饰、艺术绘画、刀剑制作、岩画武术等方式,使2000年前的崖壁岩画符号得以复原和再现。沧浪亭里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拙政园中的时空长廊夜游《拙政问雅》,将隐存古典造园美学的遗产款款激活。鼓浪屿则通过家庭乐队、社区足球、百年诗社等方式,让曾经的中西融会、宜居家园,泯化进斗转星移的日月河山间,烟火于生活的人间四季里。
本片告诉我们,世界遗产作为自然瑰宝和文明精华,蕴涵很多古人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的智慧,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世界遗产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让遗产永续,文明才能薪火相传,人类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陈耀华 为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人类的记忆 世界的遗产 ——观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