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金刚川》中,密林山川的辽阔壮美;《八佰》中,勇士过桥的悲情壮烈;《长津湖》中,枪林弹雨的激烈震撼;《峰爆》中,山崩地裂的惊心动魄。这些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大场面背后,少不了导演的运筹帷幄、演员的全力演绎,更离不开一只特殊的“天空之眼”——影视特拍团队。
《长津湖》 |
随着电影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特拍组也应运而生,成为电影制作中的新兴部门,主要负责摄影组日常拍摄不常使用的特殊视角、移动、照明等任务,依赖自动控制、机器人、无人机、机械臂等高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角和奇观感受。
本期“幕后”的嘉宾——郭晨,正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影视特拍指导。他与团队曾参与《长津湖》《峰爆》《金刚川》《紧急救援》《八佰》《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夺冠》等多部大制作影片的拍摄,并与曹郁、王昱、宋晓飞、鲍德熹、赵晓时等一线摄影指导密切合作。
那些震撼人心的大场面如何拍摄而成?无人机特拍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01“它能完成传统拍摄完成不了的镜头。”
“这款无人机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有一个非常结实的名字叫金刚。”郭晨骄傲地对主持人罗曼介绍,“它的学名叫四旋翼无人机,能够搭载几乎所有电影级别的拍摄设备。”
据他介绍,如今,无人机的使用已经成了电影拍摄的“标配”。尤其是对拍摄调度和自由度要求高的大制作动作片、战争片,更是离不开无人机的参与,“它能完成很多传统拍摄完成不了的镜头。”
最让郭晨引以为傲的就是团队“承包”了电影《八佰》的全部航拍镜头,还在结尾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长镜头:镜头从苏州河对岸推向四行仓库,环绕半周停在仓库门口。那匹极具象征意义的白马从废墟中赫然跑出,寓意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这个镜头的难度在于它要围着楼去转,最后还要悬停在距地面一米的高度,摄影指导曹郁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一点都不能动’。这个镜头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是用电脑完成的,既保证了大全景又保证了最后的落点。”郭晨解读道。
不仅是《八佰》,《紧急救援》《峰爆》等含有灾难元素,在特殊自然环境取景的动作片也是无人机的“用武之地”。它可以一路近距离跟随演员穿山越岭、上天入地,在狭小空间内来回穿梭,代替轨道、摇臂或接近伸缩炮到达不了的位置。
“《紧急救援》很多场景都在山里或水面,是不能铺移动设备的,就会让无人机大显身手。摄影指导鲍德熹老师要求非常高,比如在彭于晏爬梯子时镜头要围着梯子来回转,是非常考验飞手的。”郭晨说。
《紧急救援》 |
《峰爆》 |
不仅是创造视觉奇观,无人机拍摄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叙事功能。比如《我和我的家乡》中,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单元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
先用大全景交代望溪村的环境地貌,逐渐推进展现全体村民为迎接范老师到来,紧锣密鼓的筹备场面,从室外到室内再到室外,从大全景到近景再到全景,充分展现了无人机拍摄灵活多变的特点。
“如果是正常拍摄,可能会先拍一个全景,再剪到近景,这样视觉冲击和叙事连贯性就会差一些。用无人机拍摄能带给观众更多新奇的感受。”
很多人没想到,除了常规概念里的动作片、战争片,无人机在体育题材、动物题材影视作品拍摄中也能一展威力。
“《夺冠》中,女排姑娘在赛场上的移动速度特别快,铺轨道是不可能做到的。无人机就可以左右来回去钻。”郭晨解释道,“还有宠物题材电影《宠爱》也使用了无人机,可以跟宠物演员配合拍摄很低的视角。”
郭晨还透露,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在拍摄中的功用也在不断拓展,“可以帮助灯光师打光,帮助物理特效吹风等,在《八佰》中,我们还首次尝试了在无人机下面挂照明弹。”
“当时我们组咬牙买了几十颗照明弹,就是为了完成冲桥那段的闪烁感。因为那个烟和弹的效果,是用灯模拟不出来的。除此以外,《长津湖》里的照明弹、信号弹包括易烊千玺脸上的红光也都是我们来打上去的。”
#02“拍外景,最怕的是天气”
“《金刚川》是一部特别难忘的电影。不仅时间短任务重,还要克服恶劣的气候环境。”郭晨对《金刚川》的拍摄过程一直记忆犹新,“恶劣天气”也是无人机外景拍摄的最大挑战之一。
《金刚川》拍摄时,剧组遭遇了三场始料未及的台风和半个月的阴雨,很多搭建好的场景和道具都被意外损毁,“有时候你选好的路,再去发现路已经不见了,就是台风一来全都吹垮了。”
开场的一镜,郭晨最早的计划是无人机从水面升起,拍摄桥的打开合拢,然后再从桥下钻过去,但由于降雨导致水面上涨,空间不够,拍摄当天临时更改了计划:从高山一路飞来展现金刚川的全景,最终停留到离魏晨仅有一米的地方,同样震撼壮观。
如果说《金刚川》的挑战在台风,那拍《长津湖》不仅有大风,还有低温的考验。水门桥战斗那段戏在北京天漠附近拍摄,当地是有名的大风口,又赶上了冬天最冷的夜晚。
“风大到什么程度,就是吊灯的吊车已经晃到不行了,必须降下来。飞机飞着飞着就自动飘走了。”郭晨回忆说,“低温对电池的影响很大,现场会像抱孩子一样给电池保温,飞机也需要一个喷灯给它加温,不然就会很危险。”
除了气候上的考验,随着无人机在影视拍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对“飞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难的不是快,而是慢。当你要一个镜头特别慢的时候是最考验飞手的能力的。比如《八佰》里有一个镜头就要求我们用步速去跟一个人,如果动快了就会超过去,慢了就跟不上,一定要让无人机保持一个振幅和速度。”
郭晨坦言,虽然电脑可以代替人手去进行一部分大场景的飞行控制,但电脑是没有“情感”的,“很难满足演员或者物体突然的动作变化,有经验的飞手会非常理解摄影指导对这一镜的要求是怎样的,会灵活变通。遇到复杂的环境,也能保证整个拍摄的安全。”
在郭晨看来,无人机在影视拍摄中的使用不仅带来了视觉奇观,更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很多之前需要特效才能完成的效果,“实拍会提高真实感和代入感,让观众更相信这个故事。”
小小的无人机不仅是一台机器,更见证着电影工业化的不断成熟。对于未来,郭晨满怀憧憬:“我们希望让工业4.0时代的机器人进入电影拍摄队伍,以技术进步助推创作者讲好电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