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如今,很多人走进故宫博物院,依然会被紫禁城中华美、大气的古建筑震撼,其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工匠们的无数心血。
作为紫禁城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太和殿也一直很受关注。在最近的热门书《太和殿》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讲述了有关太和殿的历史、故事,从细节解读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艺。
第五次复建为何会更改房屋数量?屋脊上的小兽为何是十个?在他的讲述中,宏伟的太和殿,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太和殿的历史与第五次复建
故宫的古建筑属于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筑,主要特点为建筑含有斗拱,屋顶多用琉璃瓦等。历史上,太和殿的命运非常沧桑。它曾多次遭受火灾,又多次被复建。
周乾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完工的,属于第五次复建的建筑形制,建造负责人就是梁九。
梁九是顺天府(今北京)人,也是著名匠师冯巧的徒弟。清康熙十八年(1679)农历十二月初三,六个烧火的太监在紫禁城御膳房用火不慎,结果引发一场大火,导致太和殿被毁。
后来,康熙皇帝决心复建太和殿,并任命梁九为工程总负责人。当时,梁九已经70多岁了。
由于太和殿在第五次火灾后的十八年里一直都是一片废墟,因而很多参与复建太和殿的工匠连太和殿什么形状都不知道,更不用提建筑的细部尺寸。梁九很聪明,凭借强悍的记忆力制作了一个太和殿模型,供工匠们施工时参照。
结合木材等情况,经康熙皇帝批准,梁九把太和殿建筑面宽方向的房间数量由九间增多至十一间,进深方向房间数量不变,且建筑总尺寸不变。这样一来,小尺寸的楠木就用上了。
充分考虑防火需要,梁九在复建太和殿时,去掉了两端的木制斜廊,改成砖墙的卡墙。他认为,太和殿每次遭受火灾,火源都是沿着斜廊窜入太和殿的。
“我们今天看到太和殿两端的卡墙,就是梁九下令建造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防火墙的典型。”周乾说,此外,梁九在康熙皇帝许可下,还下令把太和殿内的六根蟠龙金柱用松木拼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大尺寸的楠木。
周乾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宝座旁六根金黄的蟠龙金柱,实际上都是由两根松木拼成,外面再包一层铜皮而制成。
古建筑的“装修”
当房屋、建筑的主体完工后,接下来还有一个颇为耗费精力的环节,那就是“装修”。古建筑的“装修”主要是指门窗、陈设、天花等以装饰功能为主的木构造。
在周乾眼中,太和殿的“装修”更是集奢侈与豪华于一体,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装修的最高等级形式,而且代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粹。
比如,太和殿的隔扇门和槛窗采用的是三交六椀菱花纹,属于古建筑门窗纹饰的最高等级。这种纹饰的特点即中间的直棂、两边斜棂交于一点,将立面分成六等分,而每个等分的边界做成菱花纹,总体来看就像六个碗,整体呈现出韵律之美。
再比如,太和殿的宝座为髹金漆云龙纹做法,制作材料为楠木,是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宝座。
“髹金漆是中国古代涂漆的顶级工艺,一般木基层上打金胶,用金箔往上贴三次,分别压匀,再罩一层清漆(透明漆),其漆面精美,且不会像普通漆器一样出现断纹。”他解释。
太和殿精致、华美的“装修”在很多细节中都有所体现。周乾说,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即有藻井,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
太和殿藻井由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为八角井,上为圆井。这种形式集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体,其繁杂的建筑造型转化为一种优美艺术美感,再加上浑金的色彩,烘托出了皇家宫殿的壮丽与华美。
宫殿屋脊小兽为啥是十个?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儿,“五脊六兽”,引申义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无所事事、忐忑不安。而当它用于古建筑领域时,是指古建筑的屋脊及小兽。
屋脊是指两个坡屋面的交线,古建筑的硬山类屋顶一般有五条脊,其余种类屋顶的屋脊数量不一,其中歇山类屋顶的屋脊可达九条。
“故宫古建筑的等级与屋脊数量不存在正比关系。另外,古建筑屋脊的端部一般有数量不等的小兽,一般为单数,且不超过九个。”周乾解释。
一般而言,小兽名称及先后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且天马与海马、狻猊和押鱼的顺序可交换。
不过,他说,故宫太和殿屋顶的小兽数量为双数十个,紫禁城仅此一例。太和殿屋顶第十个小兽为行什,也就是雷震子造型。
当年,梁九在复建太和殿时发现,由于太和殿的房间总数量发生更改,使得屋顶铺瓦的规格要相应调整,结果导致屋檐的四个方向翼角空出一块位置,而该位置恰好能放一块瓦。
于是,梁九向康熙皇帝提议:太和殿屋顶原本为九个小兽,可以增加一个,变成十个小兽;考虑到太和殿曾多次遭受雷击,可以把第十个小兽做成雷神的造型,寓意避免太和殿遭受雷击。
此外,在第一个小兽(龙)的前面,还有一个类似于仙人骑凤的造型,称为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妙音鸟,隋唐时期由印度传入,并作为建筑屋脊的装饰物。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五脊六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装饰,并能凸显出建筑的等级。建筑等级越高,小兽的数量越多。”从文化寓意角度讲,周乾说,这些小兽具有浓厚的防灾文化特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镇物”文化。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具体到紫禁城的修建,曾有说法称“大运河漂来紫禁城”,这与建筑木材的运输有关。
与普通木材相比,楠木具有气味芬芳、不怕虫子、不怕糟朽等优点,是古代宫殿营建、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材,但问题就在于,它的生长周期比较长。
周乾提到,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古建筑在初建时所用的木材为楠木,这些楠木源于四川、湖南、山西、浙江、云南等地的深山老林地区,木材体型巨大,直径可达2米。
木材的个头大、数量多,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运输就成了问题。聪明的古代工匠便想到,可以通过水运的方法把楠木运到北京。
具体的做法是:工匠在深山老林里找到楠木后,耐心等到第二年山洪暴发时期,然后将楠木砍倒,并推下山,再运到附近的河流。
这些河流与京杭大运河相通,使得所有的楠木均能汇入京杭大运河,并且一直漂到今北京市通州区的漕运码头。当然,沿途均有官员值守。
但周乾发现,即使这样,史料表明至少20%的楠木在“漂”的路上不知所踪。楠木“漂”到漕运码头后,再由专人驾着骡车,把木料运到紫禁城。
“由此可见,‘大运河漂来紫禁城’的说法基本合理。”回顾多年研究经历,周乾始终觉得,太和殿包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对它的研究和解读,仍需要长时间的深入挖掘。(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揭秘故宫太和殿:楠木从何而来?装修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