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图文资讯

在故宫研究了45年“吃”,她说紫禁城里没有满汉全席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宋宇晟)吃,这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苑洪琪研究了45年。只不过,她研究的是故宫中的“吃”。

  今年1月,汇集了苑洪琪多年研究成果的《故宫宴》面世。近日,她接受了中新网记者采访,讲述了故宫里的“吃”,而这也是另一个侧面的故宫史。

  苑洪琪。受访者供图

  1976年,苑洪琪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当时她被分到了宫廷组工作。

  “这个组主要是研究宫廷生活的,也研究宫廷展览和宫廷生活文物。我1976年来到故宫以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宫廷生活的文物,比如饮食生活,有一排排、一柜子一柜子的内容。”

  洋彩胭脂紫地轧道花卉御题“三清茶”诗茶盅 清·乾隆(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其中,火锅、暖锅等器物需要登记。“有的器物上会写个纸条或者纸片、卡片拴在上面,所以会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器物。”

  “有时候一天上午写不完标签,看着一层柜子都是分层很多的东西,我就特别好奇,当时皇帝吃什么呀?怎么那么多餐具呢?”

  银镀金寿字火锅 清·光绪(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好奇”成了苑洪琪研究的起点。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一边看着一边学习。

  “我从档案馆的档案中就知道这些个器物是吃什么用的,包括药用餐具是什么,都写得非常清楚。这样找到答案后就越来越有兴趣了。所以就继续一边研究一边找答案,然后也查文献,慢慢地对皇帝怎么吃越来越有兴趣,喜欢去研究和学习这些内容。”

  掐丝珐琅番莲纹冰箱 清·乾隆(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在苑洪琪接触过的档案中,收录最多的是乾隆时期的。

  “因为乾隆帝时期的饮食生活、饮食制度都比较健全了。比如当时乾隆帝时期的南巡档案,还有宫中的入膳档案,就连进水果、进酱小菜的档案都写得非常清楚,所以我觉得乾隆帝时期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了,以后很多的档案也都跟乾隆帝这个模式一样。”

  复原美食图:七夕巧果。受访者供图

  有意思的是,苑洪琪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和大众认知偏差比较大的历史细节。比如,“虽然宫里的宴会很讲究,但就没有‘满汉全席’。”

  “我在文献记载中看到,有满席、有汉席,但是就没有满汉全席。”

  复原美食图:瓤冬瓜。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在诸多史料记载中,满席和汉席都是分列的。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皇帝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后元旦赐宴,应改满席为汉席”。

  苑洪琪认为,这段话正显示了满人入关后饮食习惯的变化。

  “清皇室入关日久,之前因为东北地区比较冷,所以会吃一些热量高的食品。但是关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吃那些热量高的食物就容易得一些病,像上火长疮、长疖子,这些都跟饮食生活有关。所以随着地域的变化,清代宫廷里饮食也跟着变化了。”

  复原美食图:捻捻转儿。受访者供图

  今天的人们大概也都有这样一种好奇:过去皇家的美食是什么味道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能从史料中一窥当年的美味了。

  “一些清代宫廷美食的做法,我们只能尽量从字面上去揣摩。”苑洪琪说,膳单里的记载其实特别朴实。

  “像一个菜,往往第一个字就是烹饪方式,再有就是菜品主料如何搭配。还有就是成品菜的呈现,是丝、条儿、块儿;是炖、炒、烤,这些都写的非常清楚,所以今天才能按照膳单记载去慢慢地摸索。口味当然可能跟我们今天的饮食有所不同。”

  《故宫宴》书封。

  历经45年的研究,让苑洪琪格外欣喜的是,她感觉到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看历史了,而且越来越理性了,希望看原始记载中最本源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回归历史本身,这种学习态度对研究历史、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有一定价值。这是有非常有意义的。”她说。(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在故宫研究了45年“吃”,她说紫禁城里没有满汉全席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中新网 编辑:武若曦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