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自闭症患者,离我们远吗?据不完全统计,自闭症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五,以中国现有的总人口数量为基数计算,即有五十万以上的自闭症患者。他们将内心世界封闭起来,独自生活在属于自己的角落,但他们不该是被遗忘的个体。电影《光》,就将镜头对准了他们的世界。
2011年,导演郭修篆凭借同名短片《光》获得5个国际影展的最佳短片。2016年,电影《光》开拍,经历5年筹备,短片的相同题材延展为一部长片,并获得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最佳新锐导演奖。据了解,剧本的90%都来源于导演真实经历,郭修篆的哥哥郭修铠从小就患有自闭症。
电影《光》即围绕自闭症哥哥文光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展开,上演真挚兄弟情的同时也展现了自闭症人群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电影上映一周,豆瓣和淘票票评分分别为7.5和8.6分,观众留言同样好评满满。
那么,这部小众电影为何博得观众高分认可?
本期《今日影评》特别邀请到了公众号新世相内容副总监姜曼,一起聊聊最近正在上映的一部冬日暖心电影——《光》。
实际上,看到影片的特殊题材,就会有一个天然的疑问产生——既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在院线上映面对普通观众时,如何才能引起共情呢?
对此,姜曼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她看来,观众观看这部影片时,也许反倒会产生比以往更多的共情和感触。“新世相有1000万左右的读者用户,我们每一年都会做一个征集活动叫‘人生大问题’”,姜曼介绍道,“2017年征集到两万八千多的读者留言,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第一个是迷茫,第二个是钱第三个是爱情,第四个就是孤独”。
电影人物的故事正映照于此,弟弟的生活里充斥着“糟糕的事情”——不顺心的工作、折腾人的爱情、需要照顾的家人等等,而这些事情其实是每个普通人都在经历的。
孤独,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主题。
一个自闭症患者,就像用围栏把自己的生活围起来的人,他们与孤独感共存。但这种孤独感,只是一个中性词。姜曼回忆起影片中的细节,“文光在他的孤独时刻其实有很多要做的事情,每次拿到杯子时的兴奋,就像年轻人抽到喜欢的盲盒”。
它掀起观众相似的回忆——哪怕其他人再不理解,在自己喜欢的事面前,一点也不会觉得孤独。
因此,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自己的那一束光,它可能是你所坚持和热爱的东西,也可能是这部叫做《光》的温暖敦厚的电影。
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变相消费和过度美化自闭症,片中的几大“高光时刻”易引起误解,因为,生活中的自闭症天才实际少之又少,根本不能代表这一群体。那么,这束冬日里的一道暖光,到底是自然暖还是“人造光”呢?
“它还是属于‘人造光’吧”,姜曼说。
片中所述,确实和自闭症患者的真实生存状态很不一样,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特例,不能代表所有的自闭症人群。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时候的生活都很困难,被各种各样的障碍、偏见和歧视包围。
比如片中哥哥应聘时,别人总是拒绝他的那一部分,可能占据了他们真实生活的一大块。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作者选择在角色身上增添一些所谓的“高光”,起码作为一个特别的例子吸引到观众,让他们有机会看到和关心这一群体。
“我其实希望这样的‘人造光’越来越多”,姜曼坦言,“这部电影对我触动最大的点就是去相信陌生人的善意,接着,你也会成为一个充满善意的陌生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造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