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10月2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式回归。首期节目《扶贫路上》通过生动讲述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感人事迹,站在2020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关键节点,致敬为这一壮丽的人类事业付出热血、青春甚至是生命的广大基层奋斗者。
没有说教、不喊口号,黄文秀的形象却化作一只美丽的蝴蝶,从庄重的戏剧舞台,从平实的访谈讲述,从同事、村民、亲人、同学和朋友们展示的她生前的视频和日记中,翩然飞到观众的内心,煽起了一场关于家国情怀的心灵风暴。
文艺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影视创作者已然精准拿捏住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髓,遒劲书写着彰显中国气派的时代大片。
在评价《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时,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仲呈祥表示:“节目蹚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不仅是对电视综艺,对整个中国文艺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创新为魂,讲述“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
2020年对于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时不我待的一年,是必须拿出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儿勇攀高峰的一年。因为在脱贫、战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大事之年,时代的火热值得大写特写;身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我们在众声喧哗中也迫切需要“一锤定音”的嘹亮号角,鼓舞我们凝心聚气,继续奋勇向前。
去年的第一季《故事里的中国》,诞生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背景下。节目“让经典照进现实”,擦亮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智取威虎山》《横空出世》《烈火中永生》《白毛女》《平凡的世界》《焦裕禄》等经典影视作品背后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
如果说第一季侧重于回望历史、铭记不朽,今年的第二季则在继续致敬经典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叙事场域——节目怀着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创新魄力,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努力描绘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新一季第一期《扶贫路上》讲述的殉职在扶贫一线的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浓缩了扶贫攻坚这场恢弘战役的奋斗与荣光。和本季节目接下来即将讲述的战疫故事一样,扶贫故事也是发生在“今天”的历史。《故事里的中国》将这些冒着热气的中国故事作为创作的源泉,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就体现了“动人心弦”,它用一种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跑步创作,彰显出类似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时效意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表示:“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艺术开始的地方。新闻展示的是‘怎么样’,而艺术要挖掘的是‘为什么’,也就是表达清楚人物的行为动机和逻辑关系。在看了《扶贫路上》以后,我对黄文秀的认识远远要深于新闻报道里的她,因为新闻是理性的讲述,艺术是情感的演绎。《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聚焦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呈现,它以戏剧为主体,并用访谈来进行情感的铺垫和升华,让真实和艺术相互辉映,塑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进而让真实的中国故事被人铭记,我觉得这档节目是带有探索性的和创新性的。”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仲呈祥将首期节目形容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杨沫创作的《青春之歌》中,追求真理的青年女性知识分子林道静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通过《扶贫路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女性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以小见大地见证了精准扶贫的‘中国奇迹’是如何诞生的,这样的中国故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精神高度,注定了《故事里的中国》天然具有‘培根铸魂’的使命和价值。”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本季节目紧扣时代焦点和时代脉搏,生动表达了精神的基点、人性的亮点和情感的燃点。它通过黄文秀所致敬的,是牺牲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700多位时代英雄,是奋战在攻坚一线的近300万扶贫干部;而即将通过钟南山院士以及年轻的抗疫代表们所致敬的,是4.2万逆行武汉的白衣天使,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14亿中国人民……本季《故事里的中国》格局更大、立意更高,体现出了身为“剧中人”、当好”剧作者”的创新渴望。
化刚为柔,迸发“家国同构”的表达自信
从《流浪地球》到《我和我的祖国》,再到今年国庆档表现出众的《我和我的家乡》,激荡人心的中国故事总是和“家国情怀”有关。近几年来,这类优秀作品表现日益强势,背后除了中国观众不断崛起的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就得讲好中国人物,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要讲好“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的英雄主义呢?在平凡中写就不凡,在集体中成就自我,“家国情怀”永远是中国英雄的底色。
这期《扶贫路上》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讲述黄文秀和父亲黄忠杰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关于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忠孝文化。节目用化刚为柔的细腻手法,带领我们真切走进黄文秀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感受一个平凡女孩的不凡选择。
当年,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父亲决定搬出深山,他经常对文秀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也不能在好的地方”。文秀从小就懂事、上进,一路读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2015年国庆节,文秀陪父亲去看天安门,父女俩的一番交谈,为文秀确立了毕业之后的人生选择,当时父亲对她说:“钱是珍贵的,但是价值不高,人的生命价值用得好高于一切,为党为祖国办事高于一切。”
饮水思源的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心怀家国的信念,都是父亲带给黄文秀的。她孝敬父亲,在奔忙于扶贫工作的间隙,总是见缝插针驱车数小时,回家看望生病的父亲,还到处打听哪里的土鸡更好,买一些给父亲补身子。最后,她陪父亲过完父亲节,牺牲在从家里连夜赶回抗洪前线的路上……
一个本来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女孩,为什么选择了一条如此艰苦的青春之路,将自己扎根在了最崎岖、最泥泞、最贫瘠的土地?这期《故事里的中国》准确地找到了黄文秀的人生支点——家庭的培育、父母的影响,为她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
往大一点说,自古从今,“家国一体”的价值观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先有对家庭的“孝”,再有对国家的“忠”,这样的情怀,几乎是每一位“中国式英雄”的共通之处。
正如《学习时报》社学习文苑版主编张丹丹所说:“英雄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为国家和人民披上了战衣后就成为了英雄。《故事里的中国》讲述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不仅能够感动中国和世界,还能让人在现实境遇中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光芒。”
勇攀高峰,在“融合求索”中创造经典
抬望文艺的星空,那些最为闪亮的星辰,除了铭刻了一个时代的光荣印记,更重要的是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中国故事讲述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历经时光考验也经典依旧。
当下这股“为时而著”的创作风潮,缘起于我们站在了一个不容辜负的时代节点。至于哪些作品能够成为未来的经典,答案只给交给时间,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优秀的作品从来都是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对观众来说,必须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原创精品的品牌战略下,文化精品甚至是超级爆款持续涌现。在表现形式上融“戏剧+影视+综艺”于一体的《故事里的中国》,以“让经典照进现实”的全新视角,构筑起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新一季节目开始尝试部分丢掉“经典的拐杖”,用完全原创的方式去打造致敬新时代的经典,形式的突破本身有很大的难度,创作团队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从首期节目中可以看出,他们下足了硬功夫、用尽了笨办法,很多细节让人难忘。
《扶贫路上》的戏剧蓝本,脱胎自田沁鑫导演历时一年多时间数次深入广西百色地区调研、采风创作的同名舞台剧,节目中展示了多张田沁鑫导演在实地走访中拍摄的照片,她踩在泥巴路上,和当地农民、干部面对面谈心,亲眼看到了黄文秀生前工作的地方是多么艰苦,她在接受撒贝宁采访的时候数次哽咽落泪。而在将作品浓缩搬上舞台的过程中,节目在现场逼真复原了黄文秀的工作场景和家庭原貌,获观众点赞“完全是电影级的精细”,另外还邀请黄文秀的姐姐和演员钟楚曦深入交流,更好地帮助演员理解人物的内心,力求“神形兼备”的表演质感。
如此用心至诚、用情至深、用功至极的作品,必然是经得起观众审视的,所谓“硬功夫”“笨办法”,其实就是真情实感、真抓实干。
在访谈环节,节目邀来黄文秀的同事、家人、朋友,还有采访过她的记者、她帮扶过的村民……从不同角度为观众“拼图”还原一个鲜活的黄文秀。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手机里的黄文秀”,每个人分享保存在手机里的黄文秀的视频、照片,纷纷道出对她的怀念,这一环节引得许多观众再次泪奔,仿佛那个爱笑的女孩并没有离去,她就像戏剧《扶贫路上》所幻化出的艺术形象“蝴蝶”一样,停靠在了无数人的心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极大提升了中国电视的艺术美学,“节目将剧院时空、电影时空,历史时空、访谈时空、创研时空这五重时空水乳交融,形成了独有的‘融合性时空互动艺术’。”在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看来,“节目充分运用了布莱希特 “推倒四堵墙”的理论,讲述新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新英雄。”
“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指导下,《故事里的中国》开篇虽然没有经典影像作为依托,但因为深厚且坚实的根基,最终无愧于“催人泪下,动人心弦”八个大字。
回归现实、扎根生活、致敬平凡,是这一轮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共同的闪光点,但《故事里的中国》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艺术创新,它在融合求索中勇攀高峰,这样的果敢和雄心,值得我们继续期待后续的精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润物无声动人心弦,中国故事就该这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