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左联五烈士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日前举行了剧本研读会,引起学术界、评论界和戏剧界颇多关注。《前哨》围绕左联五烈士与左翼革命文学历史背景展开剧情,界内人士认为,它对于发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剧本研读会上有专家指出,该剧编剧黄昌勇在丰厚的史学材料基础上进行戏剧创作,两年间剧本大纲六易其稿,使《前哨》具有了文献剧的厚度;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带来了人物情感的真实与丰沛;剧作在结构和叙事上不乏创新亮点,在史料文献的严谨扎实之外兼具浪漫和诗性。
在为革命献出生命时,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和李求实都是30岁不到的文学青年。柔石小说《二月》、殷夫诗作《别了,哥哥》《我们》、胡也频短篇小说《圣徒》等左翼文学作品,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今天的人们该如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信仰与选择、理解他们的无畏与牺牲?这个历史时空与当代生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用一部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来回应这些问题,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鸿生教授看来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话剧《前哨》的创作给人一种生逢其时、带着使命感出生的时代性印记。”
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认为,《前哨》值得期待的一大看点,就是剧作者凭借自己多年来对现代文学、尤其左联史的深细研究,从史实本身所发掘的戏剧性因素。“文献艺术剧”的概念将一举突破历史剧“几分史实+几分虚构”的固化模式,在更高的艺术真实层面彻底打通纪实与虚构的壁垒。只有这样,戏剧舞台才能释放更加丰沛的艺术冲击力。
作为一部重新发现、追寻、缅怀革命历史和先烈的大型诗剧,《前哨》要让走进剧场的观众尤其年轻观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突破传统的文献剧局限,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创新。作品巧妙地以“戏中戏”的三种交叉结构,在现实、历史间构成一种张力,以现实追溯历史,历史反照现实。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肖英说:“剧本叙事以精神求问为线索,跌宕多姿,剧中人物的表达在间离效果中追寻哲学思辨,加诸利用影像衬托叙事以及时空转换,凸显了良好的舞台视听效果。”王鸿生说,”对那段历史我们不能轻薄地去看待”,期待由此展开的这部话剧,“它未来的舞台呈现是深沉、壮阔的。”
据悉,话剧《前哨》由上海戏剧学院与龙华烈士陵园共同出品,上戏青年导演马俊丰执导,预计将于明年4月与观众见面。(记者 童薇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话剧《前哨》将把左联五烈士群像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