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无数纪录片人镜头的焦点。对极端罕见突发状况的记录,考验着创作者对创作的思考,也悄然重塑着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一边向人文初心“回归”,一边朝更广阔的表达“出走”——种种变化正是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抗疫前线的纪录片人”所探讨的主题。
冲到抗疫前线的纪录片人挖掘真实的角度各不相同。他们中有的全副武装进入方舱医院,近距离记录下医务工作者亲历的生死救援,有的则另辟蹊径将镜头伸进社区,在生活现场采集脉脉温情;有的采用最传统的蹲点跟拍方式,用数以万小时记的素材“保鲜”真实,有的则索性跳出客观记录者的身份限定,从幕后走到台前,用时尚灵活的Vlog模式打开“私人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聚焦平凡个体、展现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让纪录片与生俱来的人文情怀愈发凸显;而在技术普及、全民创作的当下,创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位移”,正让真实的维度不断拓展——这种创作视角与创作主体的双双下沉,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历史本身”这一人文主题更为鲜明夺目。
回归:用近距离的对话与客观的视角,还原生活的丰富与鲜活
随着国产纪录片工业化水准的飞跃,“美”成为爆款撬动市场的有力杠杆,静水流深的生活之“真”反倒显得稀有。但在从抗疫前线发回的纪录片中,精心雕琢的故事、华丽的视效纷纷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创作者用近距离的对话与客观的视角,对人性深度与生活复杂性的极致探索。
“故事的本质是脸谱化与简单化,重大社会事件不是通过一两个典型故事与人物就能表现的。”在聊到自己的作品《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时,导演范士广这样说。这部在豆瓣网上获得了9.4超高评分的作品背后,凝结着纪录片人深入方舱医院,蹲守近一个月的努力。与高成本的商业大片相比,《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的画面不算精致,不少素材甚至是导演用手机拍摄的,“抓”住观众的是那些吉光片羽式的细节:害怕感染又体能透支的主治医生,摘掉口罩迅速喝光一瓶可乐;因身体不适呕吐的护士,内疚于自己浪费了一条防护服而哭泣;互不相识的两地医生合作完成一场高难度生命接力赛后,在樱花树下合影留念……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抗疫英雄可亲可爱又可触可感。范士广说,自己在拍摄之初也想寻找典型人物与故事,但面对灾难,每个平凡个体所涌现出的能量与善意,让这样的“筛选”变得不再合理。
在诸多疫情题材纪录片中,得到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暖心”好评的《好久不见,武汉》,出自常年居住在中国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之手。他用来自十个普通家庭的十个故事,展现武汉的重生。“本以为有一万多人看就很了不起了,没想到现在各大网站的点击量已经达到3000万”,让竹内亮自己都倍感意外。片中客观真诚的视角展现出的平凡坚韧,向世界传递了武汉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引发海内外观众的温暖共鸣。
出走:全民记录时代,让共情与成长的视角逼近生活本真
“全民记录”是近年纪录片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大众创作者基于自身性格的观察视角与同网友互动激发的内容创意,共同组成了当代的生活“百工图”,也解决了传统纪录片的“私人空间”展示困境。这种创作模式,成为近期一批抗疫题材纪录片惊艳业界的创意突破口。
论坛现场,短视频创作者林晨的身份有些特殊。比起纪录片导演,这位网名为“林晨同学”的90后,更为网友熟知的身份是网红UP主。在青少年云集的哔哩哔哩网上,拥有近60万粉丝的他,因为一组疫情期间的Vlog视频为更多人知晓。区别于传统纪录片创作者“躲”在镜头之后的身份定位,林晨便是这些视频的主角,“带” 大家逛超市、买菜,通过鲜活生动的个体视角,展现武汉从封城到重启间的真实状态。在学者看来,其中蕴藏的博主心灵成长史也是一大看点,正如他对镜头所说的:“经历了那么多,你会知道生活有多么的难得,有多么的不容易,所以要务必把生活过好。”
大象纪录创始人秦晓宇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一个“全民记录计划”。这部名为《余生一日》的纪录片,邀请百姓在2020年2月9日这一天,拍摄他们与亲友的日常片段,最终剪辑成一篇中国人的抗疫“影像日记”。(记者 张祯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历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