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出血和感染,需立即就医确诊。该病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免疫抑制、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支持疗法。
1. 贫血症状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典型贫血表现,活动后心悸气促明显。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需定期输血维持。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卧床休息,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铁质的动物肝脏、菠菜等。
2. 出血倾向
皮肤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衄多见,严重者有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多低于20×10⁹/L,需输注血小板悬液。避免磕碰损伤,使用软毛牙刷,禁止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3. 反复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口腔溃疡、肺炎等高发,常见发热体温超过38.5℃。需入住层流病房,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白细胞。日常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避免生冷食物,接种灭活疫苗预防感染。
4. 骨髓象特征
骨髓穿刺显示增生低下,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显著减少。需联合染色体检查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可见脂肪组织替代造血组织,网硬蛋白染色阳性。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血液科急重症,三系血细胞同时减少提示病情危重。确诊后应立即启动ATG联合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治疗,配型成功者优先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间需每周监测血象变化,预防出血和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