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前,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成立,标志着全球肺癌研究迈入「携手、奋进」的新阶段。在中国,这 50 年也是肺癌诊疗领域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抗击肺癌的历史长河中,众多专家学者前仆后继,以他们的智慧和心血,不断推动着肺癌诊疗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在 IASLC 成立 50 周年这一重要时刻,丁香园携手 IASLC 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共同发起一项回顾中国肺癌诊疗发展 50 年历程的特别项目,生动、全面地展现中国肺癌诊疗的辉煌历程。在本期推文中,丁香园荣幸地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吴一龙教授,回顾 50 年来肺癌和胸科肿瘤诊疗领域的卓越成就,启迪未来肺癌诊疗的发展道路。
见证中国肺癌精准诊疗,从「落后」到「领先」
「今年是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成立的 50 周年。这 50 周年,恰恰是肺癌研究从零开始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肺癌研究领域的临床医生,我非常庆幸参与到这 50 年的历史进程之中。」回忆起自己作为肿瘤医生的职业生涯,吴一龙教授感慨万千,可以说,他们这一代学者,经历了中国肺癌诊疗事业从「落后」到「领先」的历史变迁。
1980 年代,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就读的吴一龙教授每天都可以听到来自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哭声,当时的肿瘤治疗,只有手术、放疗和药物化疗「三板斧」,一旦治疗失败,患者的绝望可想而知。毕业后,吴一龙教授决定成为一名胸腹部肿瘤的外科医生——在仍以肿瘤所在部位划分亚专科的当时,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肿瘤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1988 年至 1989 年期间,吴一龙教授有幸获得了前往德国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专注于肺癌手术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学业回国后,他回顾了自己经手的所有病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领域空白——从 60 年代到 80 年代这二十多年间,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机遇。也正是这一发现,促使吴一龙教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肺癌治疗领域当中。
回顾自己作为肺癌研究者的职业生涯,吴一龙教授提到了几个关键的历史事件。首先是 1990 年代的循证医学思潮,提出了以研究(主要是随机对照研究)证据作为临床治疗指导的理念,这一理念深深打动了吴一龙教授。2000 年,他结合自己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和循证医学思想,撰写、出版了《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基础》一书,成为第二个将循证医学证据应用到我们的肿瘤学领域的中国学者。
第二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靶向治疗的萌芽,从这一节点开始,中国肺癌诊疗开始「弯道超车」。2000 年时,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公布了一项吉非替尼治疗肺癌患者的跨国疗效差异研究,引起了吴一龙教授的兴趣,他认为,必然存在某种靶点导致肺癌患者出现疗效差异。2004 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科学》的两篇关于肺癌的遗传学研究更让他肯定了自己的猜想。
2008 年,吴一龙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 Tony Mok 教授牵头的 IPASS 研究[1]发表,该研究在亚洲人群中验证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治疗相比化疗的优越性,推翻了欧美地区对于靶向治疗的错误论断。在 IPASS 研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开始涌现,掀起了肺癌靶向治疗研究新浪潮。
第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则是免疫治疗的发展应用——临床中仅有约 30% 的 NSCLC 患者携带驱动基因突变,而剩余 70% 的患者缺乏明确的驱动基因改变,这一发现促使学界进一步开展对免疫治疗的探索。自 2011 年起,免疫治疗开始成为肺癌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方向。2015 年,吴一龙教授牵头开展了以中国患者为主的 PD-1 抑制剂治疗晚期 NSCLC 的 CheckMate-078 III 期临床研究[2],这标志着中国肿瘤免疫治疗的开端。基于该研究,2018 年,纳武利尤单抗获得了中国药监部门的批准,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新纪元。
回顾肺癌诊疗发展史,吴一龙教授指出肺癌治疗方案经历了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历史性转变,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期待未来随着更多创新疗法的涌现和临床应用的深入探索,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肺癌治疗新浪潮,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惊喜。
「保持不满」,探索永不止步
「保持不满」是吴一龙教授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注脚。
入行时,他不满足于只有「三板斧」的肿瘤治疗方针,不满足于按位置划分肿瘤专科的粗浅分类;在海外进修时,他不满足于难以改善的患者生存率;回国之后,他不满足于凭经验提升水平,他想要将更多的先进理念带入临床工作。
看到欧美、日本都有自己的胸部肿瘤科研组织,吴一龙教授认为我国学者也不能落后,2007 年,吴一龙教授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力教授以及上海胸科医院陆舜教授联合创立了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并马上领导组员们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当欧美国家断言靶向治疗没有意义时,他不满足于没有证据的空想,开始筹备 IPASS 研究,最终奠定了中国肿瘤靶向治疗的领先地位……这些「不满」驱使着他,在一个又一个领域空白中穿梭,充实自己的学术背景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为中国乃至世界肺癌诊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积极投身于肺癌诊疗事业建设的同时,这份事业也以同样的热情回报给了吴一龙教授。2013 年,吴一龙教授当选 IASLC 理事会成员,进入 IASLC 核心领导层,将众多中国和亚洲地区的优秀学者引入 IASLC。2015 年,吴一龙教授捧起了 40 年来首个颁发给华人学者的 IASLC 杰出科学奖奖杯。谈及这一成就,吴一龙教授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恰逢其会,站在了国际舞台上,而中国有很多专家,都有实力获得这一奖项。
「保持不满」似乎已经成为吴一龙教授的习惯,他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探索如何把人工智能和我们现有的医学技术、科学理念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此外,微小残留病变(MRD)是重要的肿瘤疗效评估生物标志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关于对中青年医生未来发展的寄语,吴一龙教授表示:「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了促进年轻医生的成长,我们成立了 CTONG YOUNG(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青年专家委员会)、CSCO YOUNG(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我们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青年医生快速成长。」
从吴一龙教授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过去 50 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们为世界和中国肺癌诊疗世界铺就的发展之路,更看到了薪火相传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不断前行。我们也不禁期待着,未来的中国医学界将继续在肺癌以及其他疾病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简介
吴一龙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ASLC 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2018 - 2023 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0 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号:CN-149700
过期日期:2025-03-11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方程
项目审核:杨静
参考文献:
[1]Mok TS, Wu YL, Thongprasert S, et al. Gefitinib or carboplatin-paclitaxel in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J]. N Engl J Med. 2009, 361(10):947-57.
[2]Wu YL, Lu S, Cheng Y, et al. 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 Predominantly Chinese Patient Population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SCLC: CheckMate 078 Randomiz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J]. J Thorac Oncol. 2019 May;14(5):867-87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半世纪求索,吴一龙教授回顾中国肺癌诊疗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