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云也
无论在环境之中,还是我们体内,微塑料越来越多、无处不在,已是逐渐浮现的事实。
2018 年的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2020 年 8 月,美国化学会年会报告,人的肺、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 [1];近期两项研究甚至指出这些碎片抵达了胎盘,发现率达 100% [2,3]。
针对环境中的微塑料,发现胎盘微塑料富集的新墨西哥大学药物科学系学会教授(Regents’ Professor) Matthew Campen 受访时曾表达自己的担忧:「目前全球塑料产量每 10 到 15 年就会翻一倍。塑料降解需要时间,即使我们现在就截停,到 2050 年,环境中塑料也将是现在的三倍。」[4]
而更令人们感到无力的是,微塑料的摄入途径实在太过于日常——喝水、吃饭、呼吸,细小的塑料颗粒,几乎无孔不入。
有一种无奈,叫「喝水摄入最多」
微塑料其实是肉眼可见的塑料碎片,环境中的海量塑料垃圾都会被降解为微塑料(MP)颗粒(1μm~5mm),再通过各种途径被人类摄入。
据估算,我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 5g 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个看上去离谱的数据,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竟是喝水——一个普通人每周就能喝进多达 1769 个微塑料颗粒 [5]。
人体如何摄入微塑料颗粒 图源:文献 5
可能有人会问,自来水会有微塑料,那我喝瓶装水是否会更干净?
很遗憾,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今年 1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NAS 上发表了一篇,公布了这样惊人的结果: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 24 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90% 纳米塑料,10% 微塑料),比既往估计的高出 100 倍。研究者对此提示,这已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6]。
图源:文献 6
在塑料的生产中,为了增加柔韧性、硬度、耐热性,并且拥有不同的颜色,许多用塑料制成的工业和日用产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扰荷尔蒙的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物(EDCs)。
2020 年,国际内分泌协会公布的一项报告中揭示,生活中建筑、家具、家电、食品外包装等塑料制品,都是 EDCs 的来源 [7]。目前使用的 EDCs 早已超过 1000 种,已知存在健康风险的就有 BPA、阻燃剂、邻苯二甲酸酯、紫外线稳定剂以及铅和镉等有毒金属等等。
以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OP)为例,产前低剂量暴露就可能影响性别分化、甲状腺功能、代谢功能,以及造成孕产妇妊娠并发症 [8]。在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中,仅 2010 年,中国 DOP 类暴露相关的男性不育、成人肥胖和糖尿病三种疾病的发病数约 250 万起,医疗费用约达 572 亿元 [9]。
因此 MP 除了单纯作为一种异物,这些已知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也可能诱发氧化应激、炎症、内分泌紊乱和代谢紊乱。
前述药物科学系学会教授 Matthew Campen 举例指出,人体组织中微塑料的浓度越来越高,或许与 50 岁以下人群的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以及精子数量的下降相关 [4]。
胎盘发现微塑料的意义 图源:文献 4
因为塑料降解需要漫长的过程,即便立刻禁止塑料使用,也无法阻止几十年内环境中微塑料的富集。避免摄入,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然而,现实却又给人类加上了一层绝望。
现在能有效过滤掉微塑料的方法,均为实验室所用的先进过滤系统,昂贵且笨重,普通人希望避免摄入微塑料似乎毫无办法。
然而,就在人类似乎已陷入「绝境」时,一个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无比寻常的习惯,竟闪耀出了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希望之光——
2 月 28 日,一篇最新中国研究告诉所有人,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就可能除去高达 90% 的微塑料![10]
最新研究:把水烧开了喝,去除率高达 90%!
这项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研究团队进行,论文刚刚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10]
图源:文献 10
研究人员从广州采集了硬自来水的样本,并在其中掺入了不同量的微塑料颗粒。
随后,就像每家每户中国人每天都在做的一样,研究人员祭出了开水壶——
将样品煮沸 5 分钟后,再晾成国民饮料「凉白开」。
沸腾的硬水富含矿物质,会自然形成水垢。随后,研究团队测量了留在凉白开里,仍然自由漂浮的塑料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CaCO3 形成了包封塑料颗粒的水垢颗粒或晶体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颗粒会像家家户户开水壶里都会堆积的水垢一样堆积起来。此时问题就变得格外简单——只要一个简单的家用过滤器(如咖啡过滤器),就能将漂浮在水中的水垢滤出来倒掉。
原本需要昂贵过滤装置才能去除的微塑料,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解决了!
水垢带走微塑料的过程示意图 图源:文献 10
而且,长期让中国人担心喝了影响健康、影响发量、影响饭菜口感的「硬水」,还摇身一变成为了微塑料的克星。
研究人员介绍,对于微塑料的包封效应,在较硬的水中更为明显——在每升水含有 300mg CaCO3 的硬水样品中,沸腾后高达 90% 的自由漂浮被去除。
当然,即使在软水样品(每升 CaCO3 少于 60mg)中,把水烧开,仍能去除约 25% 的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表示,想要去除水中的微塑料,并且让更多人获益,简单、廉价是一个方法能够奏效的根本。因此,把水烧开,这项每个中国人都已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能奏效,可谓是最好的消息。
很幸运,它真的有效——或许,是时候请全世界人民一起来喝「凉白开」了。
研究述评
本文特邀论文通讯作者,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曾永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李战军教授,进行专业审核和研究解读:
近年来关于微纳塑料污染的研究报道可谓铺天盖地。虽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微纳塑料会直接引发人类疾病,但是鉴于日益增长的塑料垃圾数量,微纳塑料污染饮用水源、进而对人群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已日益增加社会关注度。
为了缓解公众的焦虑,我们做了一点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提供简单的应对策略,防患于未然。
大量研究表明,饮用水、甚至瓶装水都含有大量的微纳塑料颗粒。但从材料学的角度来看,纳米颗粒在水中的分散本来就是不稳定的。粒径越小,表面能越高。微纳塑料更倾向于团聚在一起,或者吸附在其它物质表面,以减小自身的表面能。
我们推测,饮用水中微量的微纳塑料颗粒之所以能稳定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1)微纳塑料的密度通常接近水,容易悬浮在水中;(2)自来水中缺少可以吸附固定微纳塑料颗粒的物质。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不添加任何水处理药剂的前提下,增加微纳塑料的密度,同时提供高亲和力的吸附活性表面呢?
我们联想到,烧开水过程中产生的水垢(主要是不溶性钙镁碳酸盐和碱式碳酸盐组成)会迅速沉降到水底。长时间使用的烧水壶,水垢还会结块。新生相的水垢具有很高的吸附活性,能高效吸附、包裹、沉淀很多饮用水中的污染物。
这项研究就初步验证了这一简单想法——烧开水可以去除饮用水中的微纳塑料颗粒。
由于全球不同区域的塑料污染程度和水质不均匀,例如:中国南方地表水硬度含有较多钙离子,而北方很多地区饮用的地下水含有更多镁离子(口感偏苦)。因此,烧开水除微纳塑料的效果可能因地而异,有待深入研究。硬度较低的水烧开也不能形成水垢,所以去除微纳塑料等污染物的性能也不理想。
不过,考虑到烧开水过程的消毒杀菌、杀灭寄生虫卵、去除重金属等功能,喝开水的综合益处,我们可能还远未完全了解。
策划:云也|监制:carollero、gyouza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人体 100% 发现微塑料,最新研究:超简单就能避免摄入,中国人每天都在用